核心观点
报告核心观点
利率中枢/顶部取决于潜在增速、城投地产模式等,长期下行趋势仍未逆转。而利率底相对稳固,源于货币政策宽松存在“底线”。长期看2.6%的利率底大概率会被突破,三季度有望被试探。近期降息预期有所升温,但窗口的拿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短期经济环比明显下行、资金易松难紧、理财和中小银行等配置压力仍大,债市风险还不大。中期看,城投暴雷最可能引发脉冲式冲击。我们最近几周重点推荐3-5年利率债+短端信用债,整体收效较好。上周提醒择机关注长端利率+短端信用哑铃型组合,30年国债有交易价值,不建议信用下沉。MLF利率会否调整是本周焦点。
(资料图)
利率顶部下行趋势仍在延续
几个理由:1、经济潜在增速随着人口增速等缓步下行。2、城投、地产模式消退,高收益资产供给减少。3、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全社会对高利率的接受度下降。4、逆全球化与全球产业链重塑仍在进行过程中,生产国相对消费国而言,胀的概率更低,该隐忧也会压制名义利率水平。5、资本相比技术等的贡献度和稀缺性下降。这种格局需要延续到经济转型格局落地为止。
为何利率底更稳?主要源于货币政策的“定力”
利率底的决定因素是货币政策,利率长期过低会带来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资金空转等问题,因此在每一轮宽松周期中,央行都保持相当程度的“克制”,没有过度下调政策利率,进而制约了利率曲线的底线。此外也有跨周期调节、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考虑。美联储曾长期实行零利率,但背后是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失效后的被迫选择,也会对资产价格、僵尸企业出清等带来扭曲效应,美联储实行零利率后也可以将利率提升到当前的5%,这背后需要独立性做背书。
沿着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几点结论
(1)利率顶和利率中枢有长期下行的趋势,以前几轮高点外推,十年国债2.9%-3.0%可能就是未来几年顶部区间,直到经济转型见分晓。(2)利率底相对“稳固”的根本原因在于央行要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框架,也与投资者的负债端和绝对回报诉求有关,往往构成投资者的心理锚。但随着经济潜在增速持续下行,2.6%的利率底大概率会被突破,只是时间和触发剂问题,今年7、8月份是观察窗口。(3)十年国债如果想破前低,短端政策利率、资金中枢是直接影响因素,参考前几轮低点的经验,如果短期十年国债想要实质性突破2.6%,可能需要20BP以上的降息空间。
降息的必要性增强,但时间窗口的拿捏有不确定性
经济环比增速有所放缓,物价水平连续走低,降息窗口可能会逐渐打开,但窗口的拿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是,近期央行对于经济的定调仍偏积极,陆家嘴论坛上也多次出现“回升向好、稳中上行”等表述。二是当前经济的很多核心问题是趋势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如何改善微观主体活力,如何提振内需更加关键,货币政策对此爱莫能助。三是,近期汇率波动加大,美联储仍有加息可能,回购成交量突破8万亿,央行需要进一步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稳汇率的关系。后续关注经济增速落到潜在增速之下、汇率压力缓解、政治局会议等触发剂。
风险提示:地缘风险超预期,存款利率下行幅度超预期。
正文
01本周策略观点:利率顶下、底稳能否打破?
上周资金面均衡偏松,大行存款利率下调,通胀数据不及预期,降息预期升温,收益率整体下行。周一,消息面平静,前一周传言的政策未出台,A股延续弱势表现,债市收益率小幅下行。周二,资金面延续宽松,房地产政策传闻不断,下午彭博称自律组织建议大行下调存款利率,带动债市收益率下行。周三,5月出口转负,但利率震荡走平。周四,六大行正式下调存款利率,A股偏弱,收益率继续震荡。周五,5月CPI和PPI均不及预期,财联社报道股份行将跟随下调存款利率,市场对MLF降息预期再起,带动收益率下行。截至收盘,十年国债和十年国开活跃券分别为2.69%和2.86%,较前一周分别下行3BP和2BP,基本符合预判。
回顾历史,我国债券利率长期呈现“上有顶,下有底”的格局。但2013年以来,十年国债收益率的“顶”逐步下行,“底”却始终比较稳固,2.6%几乎成为历史“最低刻度”,尚未实质性突破,这也使得每轮牛市尾声,投资者都会将该点位作为衡量利率底的关键锚。近期利率在基本面走弱、降息预期等催化下再度下行,十年国债又临近历史低点。如何理解近些年长端利率“顶下行,底不变”的现象?2.6%的历史低点能否突破?我们对此简要探讨。
利率的本质是资金的价格,根据“黄金法则”理论,在最大化消费的条件下,经通胀调整后的真实利率 r 应该与实际经济增长率g 相等。换言之,一国的长期名义利率与名义GDP增速水平应大致相当,这在美国、日本等经济体表现的比较明显。但实践当中,由于我国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利率管制,加上经济增长存在一定要素驱动特征,长期名义利率(十年国债)多年来一直低于GDP增速。
长周期看,利率中枢/顶部主要取决于资本回报率,而资本回报率决定于经济增速,也和宏观债务负担、资本稀缺性等有关,我们在此前曾多次提到,利率顶部及中枢下行是大势所趋,几个理由:
1、经济潜在增速随着人口增速等缓步下行。经济潜在增速或长期中枢取决于人口、劳动生产率等多种因素。对我国而言,人口增速已经迎来拐点,劳动生产率随着城镇化、全球化进程的放缓也会放缓,公平与效率的再平衡决定了总量增长诉求变弱。此外疫后疤痕效应比如居民资产负债表、消费习惯和微观主体预期等出现了变化,潜在经济增速有所下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常见现象。
2、城投、地产模式消退,高收益资产供给减少。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房地产市场被激活,城投平台模式猛虎出笼,前者抵押物充足,后者具有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两个融资主体都对利率不敏感,且实际风险较低,长期以来为债市提供了大量的高回报资产。但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投地产模式逐步淡化,融资需求相应萎缩,高收益资产供给减少,也会压低广谱利率水平。
3、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全社会对高利率的接受度下降。高杠杆支持了过去十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但弊端在于,随着杠杆率攀升,整个经济体承受债务的能力逐渐降低。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全社会杠杆率上升到一定程度都伴随着利率的下行。此外杠杆向政府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为保持财政可持续性,也导致承受高利率的能力降低。
4、逆全球化与全球产业链重塑仍在进行过程中,消费国相较生产国而言,胀的概率更低,该隐忧也会压制名义利率水平。
5、资本相比技术等的贡献度和稀缺性下降。资本、技术和劳动力都是生产要素,谁的稀缺性高,谁的“价格”就高。在改革开放初期,显然资本最稀缺,因此价格很高。随着中国实现工业化和原始积累,资本的回报率和稀缺性都在降低,对应利率水平逐渐下降,而劳动力、技术等稀缺性会逐步提高。
那么,为何利率底没有随着潜在增速等下行?我们认为利率底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货币政策。在每一轮宽松周期中,央行都保持相当程度的“克制”,没有过度下调政策利率,从而在支持实体的同时约束了债券利率的底线。
回顾历史,每轮利率下行周期都离不开基本面配合,但决定利率底出现的时间与幅度的,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资金利率。例如2020年利率底出现在4月,其驱动因素主要是资金极度宽松+超储利率下调被市场解读为打开利率走廊下限。2022年8月利率底的出现主要受央行降息影响,当时资金面同样非常宽松。2016 年利率底出现在8月,债市加杠杆和委外膨胀是直接原因,同样源于货币政策宽松+资金利率平稳。事实上,央行对资金面有绝对的掌控能力,而资金利率直接决定短端利率,也决定债券投资者加杠杆的意愿和空间,因此资金利率对债券收益率有重要的锚定作用。
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数轮周期性波动,作为短端政策基准的逆回购利率也经历了多轮调整,但并没有趋势性下行的特征,近二十年来,逆回购长期维持在2%-4%之间。由于逆回购利率对资金面有决定性作用,因此银行间回购利率水平也基本维持稳定,尤其是2014年之后,央行积极进行利率走廊管理,使得回购利率的波动进一步降低。2020年和2022年R007都曾大幅下行,但基本没有突破过 1.5%的低点,甚至从绝对位置看,资金利率较十年、二十年前变化也不算大。核心原因是央行在每轮宽松周期中都留有一定余地,尤其在利率决策上保持了较强的定力。
为何央行多年来在降息上始终保持定力?近两年央行多次发文阐述其利率决策的框架:“宏观意义的利率水平应与自然利率基本匹配。若利率持续偏高,会导致社会融资成本高企,形成供给缺口和需求萎缩,不利于经济发展。若利率长期过低,又会带来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资金空转等问题。真实利率略低于潜在实际经济增速,是留有空间的最优策略。”2013年之后,我国经济增速换档,进入新常态,2017年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在总量层面更多面临的是下行压力而非过热压力,这导致货币政策更多需要防范的是利率过低带来的杠杆和空转风险。况且,单纯宽货币无法解决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因此近几年央行在利率调控方面始终比较审慎。货币政策“缩减原则” 与“居中之道”也决定了在不确定性较高的宏观环境下,央行倾向于降低利率波动。
此外,维持政策利率稳定是跨周期调节思路的要求,也有助于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逆周期调节旨在解决总量型、速度型和周期型问题,但无力解决经济的中长期结构性问题,无论是历史还是海外经验都表明,过度强化逆周期调节容易引发产能过剩、杠杆率攀升、加剧金融体系脆弱性,而跨周期调节着眼于熨平长期波动,也决定了利率水平不宜“大开大合”。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数量型工具,我国的价格型工具政策空间并不大。在经济发展初期,我国利率水平长期被人为压低,这显然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但客观上也导致了利率定价局部扭曲、信贷与金融市场利率“双轨制”等问题。可以看到,2000-2010十年间,我国名义GDP复合增速高达16%,但同期贷款利率仅为5%-7%,十年国债利率则在4%上下,逆回购利率则长期低于4%。换言之,我国利率水平相比于经济增长本来就处于偏低位置,自然没有太大下调空间。而未来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不确定性更多,需要充分保证货币政策正常化的空间。
为何美联储可以实行零利率,我国货币政策不愿采取该极端手段?首先,零利率或者QE是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失效后的被迫选择;其次,零利率并非什么“良策”,也会对资产价格、僵尸企业出清等带来扭曲效应,低利率对总需求的持续作用边际递减,但却鼓励金融市场加杠杆行为,政策选择要衡量效用和副作用;再次,美联储实行零利率后也可以将利率提升到当前的5%,这背后需要独立性做背书。
总之,货币政策宽松存在“底线”,导致资金和短端利率很难突破“历史底”,短端制约下,长端想要突破前低就需要压缩期限利差。但我国期限利差同样比较稳固,以10-1国债利差为例,自2005年以来,二者利差中枢基本维持在80BP左右,虽然会有阶段性下行甚至倒挂,但同样没有趋势性下行的迹象。
从宏观角度看,期限利差表征的是对未来经济或者通胀的预期,需要承认的是,我国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经济韧性较强,长期正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期限利差自然不具备趋势性收窄的基础。相比之下,日本在1995年经济衰退之后,期限利差就进入趋势性下行,背后隐含的是长期通缩和衰退的预期。微观角度看,期限利差压缩要么源于配置力量持续增强,要么源于市场对货币政策抱有持续宽松预期。但在牛市尾声阶段,配置盘往往缺乏继续做多动力,且在政策利率没有大幅下调的情况下,投资者也会担心资金面的“过度”宽松难以持续,不会以大幅低于政策利率的资金价格去定价长端。总之,货币政策的 “底线”决定了多年来长端利率的底部相对稳固。
最后,我们从投资者结构方面提供另一个观察视角。经验上看,在利率底阶段,债券收益率绝对水平已经难以覆盖配置盘的负债成本,此时市场由交易盘主导,主要博取的是利率继续下行带来的资本利得机会,而投资者往往会存在“锚定心理”,倾向于往前比较,而前几轮的利率低点越稳固,越会在心理层面制约交易盘继续做多的动力。考虑到当前银行、保险负债端并未明显下降,理财与存款也会存在比价效应,也导致利率见底到一定程度后,接受度下降。未来如果银行负债成本(存款)趋势性走低,决定了机构的整体回报要求逐年降低,利率的底部自然也会拾级而下。
沿着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几点结论:
(1)利率顶和利率中枢有长期下行的趋势,以前几轮高点外推,十年国债 2.9%-3.0%可能就是未来几年顶部区间,直到经济转型见分晓。
(2)利率底相对“稳固”的根本原因在于央行要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框架,也与投资者的负债端和绝对回报诉求有关,往往构成投资者的心理锚。但随着经济潜在增速持续下行,2.6%的利率底大概率会被突破,只是时间和触发剂问题,今年7、8月份是观察窗口。
(3)十年国债如果想破前低,短端政策利率、资金中枢是直接影响因素,参考前几轮低点的经验,如果短期十年国债想要实质性突破2.6%,可能需要 20BP 以上的降息空间。
短期看,我们仍认为十年国债在去年低点2.6%位置仍有心理压力。一方面,与去年8月相比,经济预期相差已经不大,区别是长期预期略有差别;另一方面,从资金利率看,宽松程度还不及当时,因此去年低点仍构成短期阻力位,需要房地产和外需强共振,促成较大幅度的降息才能打开空间。
上周市场开始博弈降息预期,如何看待6月MLF调降的可能性?我们认为,下半年降息的必要性确实有所增强,近期5月出口数据低于预期,通胀继续寻底,均显示经济环比弱化仍在继续,但6月未必是最佳时点:
一是,近期央行对于经济的定调仍偏积极。上周易纲行长表示,“CPI 下半年有望逐步回升,....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实现今年两会确定的预期增长等目标”。陆家嘴论坛上也多次出现“回升向好、稳中上行”等表述,二季度至少同比数字表现不差,货币政策看似不急于降息。
二是当前经济的很多核心问题是趋势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如何改善微观主体活力,如何提振内需更加关键,货币政策对此爱莫能助。单靠降低融资成本或投放流动性对投资和消费的撬动作用相当有限,还容易带来产能过剩等问题。且年初以来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都已经下行,利率水平不是经济面临的主要约束。
三是,近期汇率波动加大,美联储仍有加息可能,回购成交量突破8万亿,央行需要进一步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稳汇率的关系。尤其是去年8月降息之后的汇率走势还历历在目,可能会制约当前的降息空间。
在当前的操作框架之下,降息的根本触发剂在于经济增长与潜在产出的缺口。后续降息窗口打开需要关注几大因素:1)社融、地产、就业等主要指标超预期下行,跌穿政策底线。2)美联储加息结束,汇率压力缓解。3)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和政策如何部署。4)其他宽财政和稳增长工具出台,货币政策可能需要起到配合作用。总之,经济环比增速有所放缓,物价水平连续走低,降息窗口可能会逐渐打开,但窗口的拿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本周操作建议:(1)我们最近一个月重点推荐3-5年利率债+短端信用债,整体收效较好。经济环比明显下行、资金易松难紧、理财和中小银行等配置压力仍大且集中于短端,意味着3-5年利率债、二永债+短端信用+保持杠杆是较好组合,仍可继续保持。
(2)上周大行存款利率全面下调,后续股份行等将陆续跟进,本轮存款下调核心目的在于缓解银行息差、增强金融支持实体持续性,也有压制信贷资金空转的考虑。对债市而言,存款利率下调一方面利好存款向理财等转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债券的相对性价比,对债市整体利好。市场博弈重心转向OMO、MLF何时下调,我们认为可博弈性增大,时间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3)长端利率在 2.6-2.7%仍存在一定的阻力,盘面上没有3月份的强势特征(遇利空跌不动),同时面临政策博弈扰动。但基本面核心问题未改,后续的关键在于价格和现实是否形成反馈强化,债市风险仍不大,市场已经鲜有洼地,上周提醒择机关注长端利率+短端信用哑铃型组合,不建议信用下沉。30年国债有交易价值,保险机构配置压力较大,存款利率下调后,超长利率债的相对性价比提升。
(4)城投暴雷还是最大的潜在风险点,可能引发脉冲式冲击(先赎回流动性冲击-后货币放水、更缺资产)。而政策博弈、小的库存周期更多是扰动,看不到能推动地产等投资快速回升的政策。本周MLF是核心关注点,考虑到当前利率已经反映了一部分降息预期,市场的反映是市场强弱的试金石。即便降息本月落空,在基本面核心矛盾未解、融资需求尚未好转前,市场也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
本周核心关注:5月金融数据、经济数据、MLF到期续作、缴税截止日、美国5月CPI、PPI、美联储利率决议。第一,本周将公布中国5月金融数据,由于票据利率整体低于4月底,预计5月信贷表现一般。第二,本周二、三将公布美国5月CPI、PPI,关注美国通胀回落情况。第三,周四将公布美联储6月利率决议,当前市场主流预期是6月暂停加息,7 月再次加息。第四,周四将公布中国5月经济数据,关注就业、地产等核心指标。第五,周四将有2000亿MLF到期,关注央行量价操作。第六,本周四为缴税截止日,关注资金面波动情况。
02实体经济观察
03通胀
04流动性跟踪
05债券及衍生品
风险提示:
1)地缘风险超预期:如果地缘政治冲突升级超预期,经济受到扰动,债市收益率可能超预期下行。
2)存款利率下行幅度超预期:如果存款利率超预期下行,债市收益率可能超预期下行。
相关研报
研报:《利率底还能“稳”多久?》2023年6月11日
张继强 吴宇航仇文竹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
关键词:
-
“莆田鞋”集体商标注册成功!代工企业如何谋求自创品牌?2022-06-21
-
河北大数据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22-03-18
-
河北沧州:学生“暖心小纸条”致敬“最美逆行者”2022-03-18
-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河北北部部分地区有大雪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