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位北方朋友准备陪家人来杭州踏春,有本地好友介绍他来杭州必须吃一碗片儿川,他一听就乐了,“啥?屁儿穿!”“那必须得点一份,尝尝到底有多辣。”
幽默得太像是一个段子了。
的确,杭州人的这碗面,名字着实可爱,片儿川,既保留着宋人从开封带来的儿化音,又夹杂着江南人c与ch分不清的特有口音,把汆(cuan)念成了川。
(资料图)
当然,这碗面在杭州人心底的崇高地位,堪比古时进京赶考书生留在家中的那位结发妻——纵使高中状元、飞黄腾达,身边莺莺燕燕、余音绕梁,可一旦午夜梦回,依然会想起她的素衣盘发,她的一颦一笑,还有她的灶边炉台……
恰似在网络上顶着“美食荒漠”名头的杭州,近日甚至还因“百万悬赏令”一度冲上新闻热搜,但哪怕是抱着“荒漠中寻找绿洲”的心态,每每旅行或出差回来,我依然会去吃一碗面,不然就会有种百爪挠心的感觉。
尽管常去的那家路边店,如今已成为一片工地,一栋商业综合体即将拔地而起,虽然心中怅惘,不过好在片儿川此味,一直能吃到,就好像杭州这座城市,不管旧貌如何换新颜,内在气质倒是没未变过。
纪录片《中国故事》的第三集中如此说道:在杭州,宋朝文明恢复了。而一碗寻常的面,用最家常、市井、平静的方式,为食客们浓缩了一副南北融合的宏伟画卷。
你看,无论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落在吃物上,都是不动声色的简单。
还记得2019年的那个深秋,我从中亚旅行归来,到家已是凌晨2点,疲惫不堪,但一番洗漱之后,竟然硬生生坐等到天亮,再跑去吃了一碗片儿川。倒不是时差在作怪,实在是因为被各种抓饭、烤串“夯实”了近一个月的胃,除却这一碗面,此时,已容不得他物。
没错,雪菜点缀着里脊肉片,与笋片交相辉映,重嶂叠峦在舒展畅游的面条之上,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早上,这碗面轻轻巧巧地打通了我睡眼惺忪的车马劳顿和时差困顿。而这种舒适感与通透感,须一种本地化的表达才最为相称——杭州话称之为“落胃”(意为:好吃)。
当然,我去的也不是上了什么报纸和电视的网红店,不过我家附近一家普普通通的路边店。在杭州,几乎每一家杭邦面馆都会做片儿川,著名的如状元楼、奎元馆,但我觉得,那是“有朋自远方来”,请客吃虾爆鳝的地方。而那些网红店,如菊英面馆、方传面馆、慧娟面馆,滋味也都不错,但这些年,随着杭州这座城市的声誉日隆,游客量暴增,从前隐于角落头的平民小馆,如今纷纷成为小红书、大众点评上热门的打卡地儿,而出货量一大,像片儿川这种以小锅单独操作为宜的小吃,难免会差点意思。
或小火慢炖、或锅气十足的传统味道,如今渐渐跟不上快速网红化的餐饮潮流了,这恐怕也是杭州美食频频遭人诟病,被迫顶上“荒漠”之名的原因之一,我猜。
事实上,片儿川这种充满了浓浓市井气息的吃食,也的确不适合在那种富丽堂皇的厅堂里狼吞虎咽,倒是那些籍籍无名的小面馆里,才能体验最本真的滋味——
菜,必须是干爽微黑、没有卤汁的“倒笃菜”,不是这个,就不够味儿,尤其不能用湿答答的“抱腌菜”,酸味会严重破坏整碗面的口感。笋片,同样是必须的,一年四季,冬笋、春笋、鞭笋、毛笋,总是不会少的,只有秋冬之交,那一个多月的断档期,只能用笋干弥补。
这些年,杭州人还把卤大肠引入了面碗,与片儿川组成了一对cp搭档。杭邦面的浇头不同于苏式面的精致,往往把下水一通热锅爆炒了事,市井气息浓烈。腰花、猪肝、大肠三样,是最常见的下水配菜。而大肠滑嫩且富有弹性,既可以做浇头,也可以做底料。
点上一碗片儿川,搭配上大肠浇头,吃得带劲;而大肠做底料,就是大肠面,则是另一番享受,卤大肠和面一起烧,加青菜点缀,大肠给面带来了卤汁和油气,充满油津津的诱惑。
其实,不仅仅是面碗之中,从街头餐馆,到坊巷菜场,再到妈妈的灶头,杭州城里到处都藏着口碑满满的大肠。就连本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也甘愿为“全杭州最好吃的大肠在哪里”这样的选题开辟几个整版的报道。
我的好友小鱼,身为本塘土著、美少女、报社美食记者,曾以一天怒吃四顿大肠的节奏,连刷近二十家本邦面馆、菜馆,用五个整版报道的恢宏气势,绘就一份全杭州不容错过的“大肠经”攻略。
“工伤”之后,每日仅以白粥、榨菜度日,仍不忘朋友圈作诗一首,聊表心志:“抚额大肠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大肠经?十步啖一肠,千里不留行。事了扶墙去,深藏功与名。”此等职业精神,可亲可敬!
见微知著,或许,从中也可窥见这座城市的性格吧。
作为江南城市里的“另类”,清丽外表之下的杭州,无论是方言还是饮食习惯,都带着南方土壤里生长出的北方印记,面条的风靡,大肠的兴盛,恰是这方水土内在的另一种表达。
所以,如果你正在跟一个杭州人谈恋爱,若只去高档日料或者西餐厅、咖啡馆约会,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一定得一起再吃几碗大肠片儿川。
既见过彼此不矜持的样子,又更懂这座城市的风物人情,能一起吃大肠的人,一定能幸福携手到老,嘿嘿嘿。
也强烈建议那位将片儿川念成“屁儿穿”的朋友,最好能跟着本地人一起去吃这碗面。吃得老杭州片儿川,再用杭州“黑话”点单,那种“落胃”的感觉,就来了。
比如,“片儿川,宽汤,重青,油渣要过桥”,只寥寥数语,却蕴含了好几个类似英文单词缩写的专业术语:“宽汤”是指多加面汤,与之相对的是“紧汁”;“重青”是指多放葱,与之相对的是“免青”;“过桥”的意思则是配菜另摆一盘,与之相对的是“底浇”。各种名色虽然没有苏式面馆那么繁复,但这些黑话中自带市井气息的情趣,倒是颇为近似。
在我看来,如何更好地融入一座城市?
一是从吃入手,并通过这些鲜味,去观察一方水土、风貌、民俗、人情,使之成为旅行的线索,二是跟本地朋友多交流,这绝对是可以列入旅行指南的两大铁律。
因为,任何一样吃食,从来不只关乎于吃。情感、记忆、情绪,乃至生活态度,皆牢固地根植于饮食系统中。即使是2023年的今天,在这座以互联网产业著称的城市,也还有人聚集在不起眼的小面馆外排排坐,拿板凳当桌板,捧着面碗嗦着面,只为真的好吃。
这纯粹的美味,好似是从板凳上生长出来一般,此情此景,哪还有半点荒漠的影子,却真真地让我为杭州人这种对生活的真挚与热爱而感动,含泪变胖。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本文作者:吴卓平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关键词:
-
“莆田鞋”集体商标注册成功!代工企业如何谋求自创品牌?2022-06-21
-
河北大数据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22-03-18
-
河北沧州:学生“暖心小纸条”致敬“最美逆行者”2022-03-18
-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河北北部部分地区有大雪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