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两件事。
(资料图)
一件是持续火热的泰国游,一件是持续热议的印太战略。
两件事看似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话题。
但倘若从文明与历史的视角出发,则别有洞天。
在泰国罗勇举行的“金色眼镜蛇”军演,风光迤逦
泰国游如今很火。今年1月出境游重启后,短短20天内近10万中国游客去了泰国。当地旅游业快速升温,市场拉动力瞬间爆棚。泰国人掰着指头清点人数,盼望能尽快回到2019年1100万人次中国游客入境泰国的盛景。
泰国为什么对国人吸引力那么大?
有人总结出很多原因。比如,风光美,距离近,消费低,会微笑等等。然而,周边国家有那么多,美的地方也一大把,春节期间泰国物价也不便宜。至于微笑,那是面部肌肉习惯反应,你不去,人家也那样,况且周边还有喜欢鞠躬的国家呢,也没见让人如此趋之若鹜。
要我说,喜欢去泰国,往简单了说,就是心理上的舒适感高,“巴适”。
但要往深了说,这种“舒适感”,却有文明的渊源。
老祖宗也去泰国
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我们的老祖宗写好了广告词。《荀子》说,那里“有羽翮(音hé,翠鸟的羽毛)、齿(象牙)、革(特指犀牛皮)、曾青(天然硫酸铜)、丹干(朱砂)焉”。古人说那里“煮海为盐、酿蔗为酒”,就像是当时晒在朋友圈里的一幅美妙图景。
到了三国,吴王孙权派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他们到了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国一带,成了有史料记载以来最早到达中南半岛的有名有姓的“游客”。朱应在他的旅行日志《扶南异物志》中记载了一个叫做金邻国的地方,说那里“地出银,人民多好猎大象”。如今的泰国人依然如朱应描述的那样,擅制金银器,有人训象为生。古人诚不我欺。
今天,好多游客乘飞机到达泰国的第一站就是曼谷的素万那普机场。殊不知,素万那普,就是指朱应笔下的金邻国,意思是“铺满黄金的土地”。朱应对金邻国的记载,恐怕是目前全世界最早记录泰国湄南河下游古人生存状态的文献。
也许,历史从不巧合,有因有果。
曼谷素万那普机场
两千年的打卡地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过这么一段有名的旅行攻略。翻成现代文,就是说,中国探险家们从南方出发,乘船穿过北部湾,进入泰国湾,然后从泰国湾某地登陆,“步行可十余日”,就从泰国湾穿越到了印度洋,尔后继续乘船前往今天的缅甸与印度。
《汉书·地理志》中对“步行可十余日”的记载
那个“步行十余日”的地方,经考证,大致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克拉地峡。
过去几十年,在地缘政治话题驱动下,坊间不时传出与克拉地峡运河计划相关的消息。克拉地峡最窄处大约50公里,最宽处也不到200公里,一旦开通运河,可形成联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战略水道,不仅大大缩短“东北亚-中东”能源大动脉,还会彻底改变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改写东南亚战略布局。
这些今人的战略判断,其实对古人而言完全不新鲜。早在汉代,他们就采用两端换船、陆路货运穿越地峡的方式,降低绕行马六甲海峡的高成本与高风险。
公元1世纪前后,几乎没有人比中国人更了解克拉地峡,关于那个时期克拉地峡及其附近的情况,也只有在中文文献中留有记述。
到了1世纪末至2世纪,一个名叫狼牙修的古国建立,其势力范围覆盖克拉地峡以及更南方的普吉岛、苏梅岛、合艾等如今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
南北朝时期,狼牙修的国王多次遣使访华,尤其敬重梁武帝,称他“眉间白毫照耀四方”。从南朝梁至明代,中国古籍中记述最多的东南亚古国也是狼牙修。在萧绎所绘的《职贡图》中,就存有狼牙修使臣的形象。
《职贡图》摹本(局部)
要说曾经在狼牙修打卡的最著名中国网红,非唐代高僧义净莫属。他在前往印度取经途中,曾在狼牙修居住过一段时期。他还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记录了另外三位法师在狼牙修访学的情况。
家喻户晓的取经人玄奘虽然没有去过狼牙修,却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及狼牙修,显然那也是一个在他心中种草的圣地。
文明的交往,用脚步可以无远弗届,用舰炮却只能留下疤痕。
狂飙的文化引力
前段时间,有游客在泰国出租车上看见《狂飙》的海报,欣喜地拍录下来。其实,这不足为奇。上世纪90年代,当央视版《三国演义》引入泰国时,万人空巷。泰国的电视台每天只舍得播出一集,为了让观众更好理解剧情,还在每次播出前专门聘请教授在电视上讲解一小时这一集的内容。
看《三国演义》,泰国人是认真的,因为自清朝末年引入原著以来,泰国人早已把《三国演义》的译本视作是自己的文学经典。类似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作泰国人看了许多。在泰国,几乎没人不知道包青天,九子夺嫡的故事也不陌生。
《三国演义》不同版本的泰译本
而近些年,很多泰剧也进入中国年轻人的视线。例如《天生一对》,不只有穿越的爱情,更流露出历史上东南亚人与西方殖民者抗争的苦楚与辛酸。
在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上面这些故事只是冰山一角。但正是这些一角一角的冰山,堆积成区域文明的群峰叠嶂。
大航海时代后,西方殖民者侵占了东南亚的大多数地区,时间长达数百年。在东南亚许多地方,西方人刻意磨灭本土文明,输入西方元素,关闭学校,开设教会,阻断贸易,劫掠资源。
当时代的飓风吹过那一页,东南亚各国纷纷独立,又回归各自文明的故道。
今天的东南亚,没有纯粹的西方式宗教国家,没有完全以西方语言为单一官方语言的地区,这一点,与拉美和非洲许多被殖民过的地方截然不同。许多现代东南亚国家虽然与东南亚古国在文明继承关系上出现了殖民断层,但历史的基因仍在,文明的印记留存。
文明,可以融合与吸收,却无法胁迫与占有。
600年前的“脱钩”把戏
近几年,美国的印太战略备受媒体和学界关注,众说纷纭。在美国国防部的《印太战略报告》中,东南亚国家的战略地位被大幅提高,美国企图谋求扩大进而建立一个排他性地缘战略区域,力求将更多的东南亚国家纳入该区域。
从表面上看,印太战略是一个从“重返东南亚”“亚太再平衡”升级蜕变而来的野心更大的计划,但究其内核,其本质仍然是搞小圈子。其本体不在东南亚,利益也不会落在东南亚,说白了,美国就是想把东南亚当个支点。
有人担心东南亚经不起诱惑会被拉拢,有人怀疑东南亚会不会变成墙头草。
但美国人没想明白的是,拉帮结派这种伎俩,东南亚人太熟悉了。东南亚搞大国平衡术的历史,比美国历史长多了。
东南亚有个古国叫渤泥,大致位于今天的加里曼丹岛一带。这个国家自宋以来一直与中国保持官方往来,互相遣使访问。但到了明朝,渤泥突然不派使者来华了,这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太平寰宇记》中的渤泥国词条
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出监察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前往渤泥。两人航行了半年才到渤泥,却受到冷遇,渤泥王避而不见。两人后来打听到,原来是爪哇岛的另一大势力——阇婆国派人游说渤泥王,劝渤泥与明朝“脱钩”。
阇婆国还献计说,渤泥王可以告诉朱元璋,是苏禄国时常侵犯渤泥,才致使渤泥无力与明王朝交往。
阇婆国此计一石多鸟,既可以挑起渤泥和明王朝反目,也可以让明王朝对苏禄产生敌意。阇婆国判断,朱元璋一定会派人远征苏禄和渤泥,而阇婆国则可在战后坐收渔利,趁机吞并渤泥和苏禄。
沈秩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通过渤泥的大臣向渤泥王陈情。他告诉渤泥王,阇婆国暗地里可是年年遣使中国,从无中断。渤泥王这才恍然大悟,立即决定恢复与明朝的官方交往,并遣使与两位中国使臣一同返回。
图为1958年,考古人员在南京市郊发现渤泥国王墓时的场景。公元1408年,渤泥国王麻那惹加那访问明王朝时,病卒于南京。
在东南亚古代史中,类似的外交风云多不胜数。例如,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就化解了马六甲王国与爪哇国之间剑拔弩张的矛盾,发挥了“止战促和”的作用;第七次下西洋时还绕道阿瑜陀耶王国,游说阿瑜陀耶免去了强加给马六甲王国的贡赋,为阿瑜陀耶和马六甲的关系“定分止争”。
装着假酒的旧瓶
从地缘上看,东南亚国家位于印度和中国两大文明之间,始终在两种文明中平衡;从历史上看,大航海时代之后,东南亚又在荷、法、西、英等殖民者之间左右逢源以求生存;从文化上看,东南亚把自身的本土文化,隐忍地培养在多元文化之中以求延续。
今天,在国际大变局的演化中,出现了许多类似印太战略的干扰因素。但回望历史,西方在东南亚地区推进类似战略的尝试并不少见。
在航海殖民时期,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开着贸易垄断的货船,炮舰相逼地驶入东南亚,试图以东南亚为据点虎视东亚。二战时期,日军大面积占领东南亚各地,试图在掠夺资源的同时向印度和澳大利亚扩张,但最终都没有得逞。
所以,印太战略在东南亚,旧瓶装假酒,既让人吊不起胃口,又叫人提不起精神。面对美国抛出的所谓“印太经济框架”,东南亚国家要么敷衍应付,要么顾左右而言他。
归根结蒂,文明,才是发展战略的基础视角。
这是东方文化共通之处,却也是西方“利益优先”思维所不能理解之根本。
泰国游的火热也好,东南亚国家对印太战略的漠视也罢,现象背后的最底层道理,就是文明塑造世界。
《易经》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为了天下人的共同福祉,这是文明最朴实的道理。
关键词:
-
“莆田鞋”集体商标注册成功!代工企业如何谋求自创品牌?2022-06-21
-
河北大数据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22-03-18
-
河北沧州:学生“暖心小纸条”致敬“最美逆行者”2022-03-18
-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河北北部部分地区有大雪2022-03-18